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故事 > 正文

金马兰创新创业实训总结,金马兰创业实训答案17

央视新闻:在新疆“死亡之海”罗布泊西北部,有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这片土地见证了太多的风暴。然而,无论过去了多久,我们都不能忘记,是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和科技人才,他们在创新中无畏无惧,勇往直前,在沙漠的秘密事业中书写自己的成就,用自己的信念挺起了中国的脊梁。《清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让我们走近这些做着惊天动地事情却默默无闻的马兰人。

临近清明,数百名官兵正在新疆马兰核试验基地烈士陵园举行祭奠英雄的仪式,这里埋葬着28名将军,张蕴钰是核试验基地的首任指挥官。

张蕴钰之子张绿田:我父亲总结了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打上甘岭,一件是参加核试验。从事核武器的经历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

张蕴钰曾参与指挥著名的上甘岭战役。1958年,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将军被命令带领一个小组去调查并找到建造核试验场的地点。他从西边的阳关出来,穿过戈壁滩,一路露宿。当他看到广阔而荒凉的罗布泊时,将军兴奋地写下了一首诗。

张蕴钰之子张绿田:在杨光的戈壁沙漠关西待了几天,在这里寻找一个好地方,天赐一个新的桃源。

面对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蛮荒之地,激荡在拓荒者心中的是民族使命和创业自豪感。在军队选择的生活点,一条天然沟渠被马兰草覆盖,张蕴钰将军给它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

某基地第一指挥官张蕴钰:没有什么光秃秃的,但是那条小沟里有几棵马兰草,就叫马兰村吧。

地图上找不到的马兰,从此成为罗布泊几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成千上万的解放军官兵和科技人员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戈壁。他们挖地窖,打土坯,吃干菜,喝苦水,用人力和意志改造这里的面貌。张绿田还清楚地记得他5岁第一次来马兰时看到的一切。

张蕴钰之子张绿田:(1961)第一次去马兰,印象中有一群快乐的人在那里工作,就像一群骆驼在边疆工作。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专家撤离,国内经济困难,但核试验基地却像马来亚一样顽强地生长在戈壁沙漠上。

某基地第一指挥长张蕴钰:我们能克服困难,也能忍受困难。然而,在科技领域,我们真的有必要去思考和创造我们所拥有的资本。每个人都要想办法。当时就是在这方面,我们真的花了很多脑筋。

8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吕敏得知祖国要独立研制核武器,立即申请从苏联回国。他和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回来的程教授一起,开始了中国核试验事业最早的科学研究。全国科研单位和全军、高等院校大力合作,仅用两年时间就研制出1000多套用于核试验控制、测试和取样的仪器设备,从无到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某基地原研究员吕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巨大的合作,求人、求物、施物,不求回报。他们是幕后英雄,隐藏着自己的名字。支持每个人的信仰就是爱国主义。

1964年春天,承载原子弹的百米铁塔从罗布泊的地面升起。在多沙的戈壁沙漠上,工程师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安装了当时中国最高的铁塔。许多年后,当张蕴钰想到那些士兵时,他不禁被感动了。

/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RMeA8pQB4OsaAo" />

某基地首任司令员 张蕴钰:上百米这样的高空作业,那时候也只给他们多了四个馒头,觉得为啥那时候不大家挤一挤,多给他们两个馒头,好像我们有点对不起那些同志们一样。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定在当天下午15时爆炸,张蕴钰登上铁塔,陪着技术人员完成引爆雷管的安装,最后一批撤离爆心危险区。从那以后,张蕴钰立下规矩,最危险的地方司令必须到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原子弹爆炸当晚,为这一刻奋斗了6年的张蕴钰用诗咏怀:


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立龙,飞笑触山崩。


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张蕴钰之子 张旅天:这个原子弹一爆炸,我们国家就是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国际上,地位、话语权就会增大得多,敲响五更钟,就是开启了一个新的黎明。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2个月,中国只用了2年多时间。


中科院院士 某基地原研究员 吕敏:勇于奋发图强,自主独立更生,不光是吃苦,还得要精神上,你要从奋斗,从事业上去下功夫。马兰精神,实际上要求就是有爱国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强大,能够有机会干这个事,是感觉到很幸福、很骄傲的。


对科技人员来说,从事核试验不仅要想尽办法解决难题,还要放弃学术成就,从此隐姓埋名。张蕴钰司令员把他们形容为“无花果”,要结出最香甜的果实,却不能绽放艳丽的花朵。因此,他在基地提出一切为试验服务,为科学家服务。


某基地首任司令员 张蕴钰:我们没有多少知识,但是我们很尊重知识。知识掌握,我们还是靠专家,他们要干什么事,要怎么干,要什么条件,我们就是满足他们的条件。


今天的马兰基地,立有这样一块将军院士碑,上面是张蕴钰送给程开甲的一首诗:“专家学者风沙里,同与战士历苦辛。戈壁寒暑成大器,众人尊敬我称师。”抒发了一个将军对科技工作者的敬意。


60年来,马兰基地先后走出10位院士、30多名科技将军,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马兰精神已经融入马兰人的血脉,传续至今。


(央视记者 任永蔚 绽晓棠 文永毅 尹骊 )


来源:央视网


有话要说...